发布时间:2023-08-28 13:26:53 | 广博教育网
填报志愿的程序
1.各中学通过考生和家长会等方式培训、布置填报志愿的相关安排
考生和家长要重点了解有关招生信息,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:招考资讯网(www.zhaokao.net)、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、《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录取统计资料》《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》和各高校在津招生章程、网站或咨询电话、中学和区招办、本市的新闻媒体等。
为帮助考生方便、快捷、有效进行志愿填报,市高招办专门开发了天津市“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”。考生在正式填报志愿前,要利用好志愿辅助系统。
2.考生及家长进行试填,拟订初步志愿方案
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(特别是位次信息)和综合素质,在确定考生专业志向和掌握本年度招生信息的基础上,拟定若干套志愿方案。主要包括不同地域志愿方案,不同院校(专业组)志愿方案,不同专业志愿方案,地域、院校(专业组)、专业组合的综合方案等。
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既要分析所选择院校的综合情况,也要考虑选报专业的科目要求、特点和排名情况,还要看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3.考生及家长调整、平衡志愿方案
考生将初步拟定的志愿方案与中学老师、区招办、院校招办等招生机构人士进行沟通,充分征询他们意见,并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。
填报志愿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,制定一个良好、满意的志愿方案,进行家庭协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。家庭内部可以就院校地点的选择、专业的选择和上学期间的费用问题等进行协商。
4.确定正式填报志愿方案
在充分收集填报志愿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,结合本人和家庭的实际状况,特别是本人的学习志向、高考分数(特别是位次),最终确定本人的报考志愿方案。
5.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填报志愿
普通高考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。凡高考总成绩(含政策加分)达到相应批次志愿填报分数范围的考生均可填报志愿。
考生在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内,登录招考资讯网(www.zhaokao.net),进入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,按照《普通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使用说明》的提示进行填报。考生须输入考生号、姓名,通过获取手机验证码的方式,登录系统并填报志愿信息。考生填报志愿后,应通过点击“保存并提交志愿表”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。如需继续修改志愿,考生可在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,重新进入系统,在志愿填报页面上修改并通过点击“保存并提交志愿表”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。
考生须对所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。考生手机号码是登录志愿填报系统、接收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,考生要确保手机号码准确,并注意做好个人信息及手机接收信息的安全保管。因自身填报失误、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造成的后果,由考生本人负责。
建议考生及时登录系统填报并保存志愿信息,以免因超过规定时间而无法保存。 广博教育网
填报策略技巧
(一)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
1.位次靠前(前5%左右)考生,优先、兼顾专业。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,这部分考生一般报考的热门专业,但也不要只考虑最热门院校及其热门专业,为了稳妥,还应适当考虑其他的特色专业。
2.位次较前(前15%左右)考生,重点大学、特色专业综合考虑。这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重点院校及其特色专业。选择声望高、教学条件好、师资力量强的重点院校,这些院校和专业的综合实力、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是比较好的。
3.中间位次(前30%—40%)考生,兼顾学校和专业。这部分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较广,但因人数相对较多,填报的志愿容易“扎堆”。在开设相同专业的招生院校(专业组)中,考生应根据高考成绩、位次、院校近年在津录取分数(位次)情况,报考录取可能性较大的院校(专业组)。
4.中后位次(50%—60%)考生,优先选择院校、再选专业。通常,对这部分考生而言,选择院校比选择专业更重要。院校的选择不要人云亦云,专业选择也不要追逐“热门”,考生及家长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根据个人情况综合选择,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。
5.位次靠后(70%—80%)考生,优先选择院校。这部分考生虽然上了线,但位次相对靠后,竞争优势不明显。填报志愿时,积极考虑在津录取分数与批次控制分数线基本持平,或者是参加过本科批次征询志愿录取的院校。选择专业也要适度,并充分考虑填报服从调剂专业志愿。
(二)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
1.位次相对靠前的考生,优先选择本市院校和东部地区院校。多年来,本市的独立学院注重应用性学科建设,强化实践教学,贴近市场,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,形成了一定的影响,从近年报考情况看,报考这部分院校的考生比较踊跃。
此外,从近年报考情况看,考生报考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等东部地区院校比较集中,这些院校呈现出志愿满足率高、分数较高、位次靠前、报考集中的特点。
2.中间位次的考生,优先选择省会院校、中部地区院校的理想专业。根据近年报考情况,一些省会城市院校、中部地区院校的分数并不太高,位次并不十分靠前。这部分考生可以重点考虑填报坐落在省会城市和中部地区的院校,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点、就业形势比较好的专业。
3.位次相对靠后的考生,优先选择偏远地区院校或农林类、收费较高的专业。根据近年报考情况,对于一些地处西部和偏远省区的院校,一些农林类专业或者收费标准较高的专业,我市考生报考并不十分踊跃。这部分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(特别是位次)、家庭情况,积极考虑填报这类院校或专业,以可能实现升入本科层次院校就读。
(三)高职(专科)批次
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,我国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。本市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对市属高职院校进行建设,使得市属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、师资配备、实训基地和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,社会影响不断扩大,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、实用型、技能型人才,深受用人单位欢迎,就业形势较好。按照我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,每年有数千名考生被市属高职院校春季招生提前录取,春季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已成为本市高职院校在津招生的主渠道。
1.中间位次之前的考生,优先选择本市院校。从近年报考情况看,这部分考生集中优先选择报考本市院校,报考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周边地区院校的考生也比较踊跃。
2.位次相对靠后的考生,优先选择省会院校和沿海地区院校的理想专业。从近年报考情况看,这部分考生可以重点考虑填报坐落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的院校。此外,报考坐落在偏远地区的院校或收费较高专业的考生并不踊跃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(特别是位次)、家庭情况,特别是关注适合自己兴趣特点、就业形势较好的院校或专业来综合考虑填报。
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291万人,可见竞争非常激烈。但高考成绩只是决定个人上什么样的大学、读什么样的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,另一个是“高考志愿”。

1)
高考志愿填报与考生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,意义重大,因此被许多人称为“第二次高考”。我们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,不要自己想当然,要遵循3个原则,拒绝“胡来”。
第一个原则:以实用为主,参考兴趣
高考考生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,他们大多比较理想化,也有点任性,觉得上大学一定要上自己喜欢的专业,哪怕这个专业就业情况很一般。
比如有些孩子,特别喜欢新闻,就想着报考新闻专业;也有一些孩子,特别喜欢历史,就首选历史、考古等专业。不管是新闻专业,还是历史专业,就业都很难,不实用。

需要强调的是,我们在选择大学、选择专业的时候不是只考虑实用性,兴趣也是一方面,只是我们不能把兴趣放在首位,毕竟我们的见识有限,对“兴趣”这两个字的理解有限,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。
第二个原则:能上好大学尽量上好大学;不能上好大学,就重点考虑专业
填报高考志愿,有人觉得应该“优先考虑大学”,有人觉得应该“优先考虑专业”,其实我们不应该这么绝对地下结论,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是“优先考虑大学”,在另一些情况下就要“优先考虑专业”了。

如果个人实力强,高考成绩不错,就尽量选择名气比较大的大学,不要为了专业而放弃名校。现在招聘单位招录员工,特别看重文凭出身,体制内单位更是如此,像考选调生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,名校大学生优势更为明显。而且,许多知名大学都会给大一新生转专业的机会,我们完全可以“先入校再选择专业”。
不过,倘若个人实力一般,考不上很好的大学,那就要以“专业”为重要参考标准了,选一个市场接纳度比较高的专业,不要在乎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。
第三个原则:名气相当的院校,重点考虑地理位置
如果有两个名气差不多的院校可以供我们选择,请一定选坐落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那所。

经济越发达的地区,社会开放程度越高,市场越活跃,就业机会越多。而且,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人相对较多,社会活力足,娱乐活动也更为丰富。年轻人挣钱的机会多,玩的项目也多,非常适合生活。
2)
高考结束,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的终结,今后的路还很长,遇到的困难也会很多,我们不能彻底放松,而是要认真谋划未来,提前做好准备。
当然,休息一段时间是肯定的,人生没必要那么拼,我们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,不管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,都算完成目标了。但两个多月进入大学校园之后,我们就必须要再次拿出高三阶段的学习热情,好好把大学几年读完。

可能有人会说,如果上了大学依然跟高三那样拼命读书,大学上得还有什么意义?因为在他们看来,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怎么可能只有一个“学”字,“玩”才是核心啊。
我们承认,上了大学就不能再死读书了,可是大学生的玩也应该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的,只有学识够了,玩的项目和内容才会更高级。
况且,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好工作,是为了自己将来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。我们家境一般,不好好学习,不掌握一些优质技能,是没办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的。

普通人只有卷起来才有可能获得晋升到更高阶层的机会,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扎实,还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,同时参加一些校园活动积累经验,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。如果有条件的话,就去外面转转,去看看世界的博大,去见识一下自己未曾见过的东西,我们会因此变得睿智和理性。